"某某学会推荐产品"、"通过某某学会科学鉴定"……在科技备受推崇的今天,这样的广告宣传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媒体上。可又有谁知道"学会"这个神圣的名字是不是盗用的呢? 4vxxdx=pN
权威学术组织正面临成为商业炒作招牌的危险,一些科技人员与黑商有染,正在动摇公众对学术组织的信任,这些情况已经被学者们意识到。于是,有些学术组织开始着手规范"家规"。记者日前获悉,国内一级学会之一的中国生化学会率先作出规定:学会成员不得擅自以学会名义在商业活动中发表学术观点,以防误导公众。 `&[>wG.
核酸风波惹恼学界泰斗 8FX_~r9
中国学术界有句流行语:学生物化学的人不知邹承鲁,如同中国人不知北京。这位堪称中国科技界泰斗的邹承鲁院士,是剑桥大学归国学者,是新中国最有希望获诺贝尔奖的科技成果--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也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邹承鲁院士是中国生化学会的理事长,也是此次净化学会"家规"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s@5Y\3-
去年在科技界闹得沸沸扬扬的"核酸风波",中国生化学会有多名会员卷入。一位参加过核酸听证会的院士虽未在会上发言,会后却被商家当作招牌菜供上媒体。而另一位学会下属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不但以学会负责人名义在报纸上发表介绍核酸营养的文章,甚至还以学会名义召开了核酸研讨会。此举令邹院士非常恼火,他随即给这位会员去信,告诫他不要用学会头衔替商家说话。邹承鲁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核酸之争已超出了学术之争,其中有学术道德问题。因此,邹承鲁提出学会应在内部建立道德规范,与商业炒作划清界线。 %]pZd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