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避免公司盲目去送死,研祥董事会里一直欢迎那些‘唱反调的人’,战略与创新不能看领导面子,董事长也不是绝对权威。”陈志列在回顾研祥15年发展历程时发自内心地分析战略决策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A5*"
&
!\|S5
研祥的“非经典管理”在管理界引起了很大的共鸣,譬如研祥规定公司中所有人都必须直呼其名,不做隐性恭维,防止管理者的官本主义形成。陈志列是一个不怕被否定的人,即使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的身份足以令他光芒四射。陈志列在公司被否定惯了,每年、每个季度都在发生他被否决的事件,大小事都有。虽然陈是大股东,有足够的权力让员工按其指令做事,但遇到陈头脑发热的时候,公司里就会有人站出来反对,说他不能这么做。比如去年集团决定买一个写字楼作厂房,当时是陈和一位副总亲自负责谈判,还找了熟人帮忙,定金都交了,结果还是被大家否了。再比如研祥上市,陈原本打算用两年完成,有人说上市进程不能硬性规定时间,条件成熟了就会水到渠成。结果花了三年半时间,研祥才在香港上市。 -05],f
51kdh7x#0
然而,不少企业家并非能和陈志列一样抹下董事长自己的面子,去接纳那些敢于“唱反调”甚至对董事长提出批评的人。为数不少的企业家视权威、权力至上,总是想方设法、明枪暗箭地去压制、扼杀那些“跟自己过不去”的员工或外部非利益相关者,欲盖弥彰,慌乱公关,推卸责任。这样就必然导致不少公司最后死在了“一言堂”和“一股独大”上。 FQ"NJ
^
o{xNi]U'=
哈佛商业院案例研究显示,在众多大企业主动搞挎自己的战略中,企业最后做砸了的原因固然千万种,很多也是企业自身无法抵制的,但绝大多数是企业的战略本身缺陷所致。实际上放在中国公司生存环境看,我倒认为,来自企业家自身的膨胀、拍脑门甚至官本位作风统治了不少人的心智,尤其是在民营企业中这种现象比较突出,家长、家族作风浓厚,一个人说了算,有些老板甚至坚决清除那些跟自己、跟战略“过不去的人”,于是内部角斗,互相钳制,视异议者为“麻烦的制造者”。长期下去,这就导致其业务萎缩、经营衰败甚至经常出现老板一“出事”企业就彻底完蛋的结局。 Ih58p!R}h
3i_xfb
=J__KC~
~&jWS- |